忙着“牵手”
传统车企是指燃油车时代的车企,以主机厂为代表。所谓主机厂,就是将发动机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建发动机工厂,而将其他非核心技术研发、生产外包给供应链企业的车企。以主机厂为核心,向外延伸出汽车空调、汽车玻璃、变速箱、汽车座椅、天窗、车灯、雨刷器、汽车音响、安全气囊、火花塞等等数百个汽车零配件,以及成千上万家汽车供应商。有人说,汽车是民用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不太夸张。过去上百年的历史上,汽车就是以硬件立命,以制造业立足的。在这条轨道上运行上百年后,汽车产业迎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浪潮,“软件定义汽车”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大。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汽车软件占大型乘用车整车价值的比重为10%,预计未来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年,汽车软件将占整车价值的30%。于是,对一款车的评价从外观内饰好不好看,动力强不强,是不是省油,小毛病多不多逐渐变成了是否智能。这跟多年前的手机行业类似,彼时的龙头诺基亚以能砸核桃的质量著称,但还是被用着易碎玻璃屏的三星、苹果“干掉”。到了软件时代,主机厂优势不再,反倒是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擅长的领域。于是,传统车企纷纷拥抱互联网,牵手科技巨头。这几乎成为车企转型的标准动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一汽。这个“共和国长子”、“中国汽车工业摇篮”,在年4月,一口气与华为、腾讯、百度、阿里云等七家公司签署数字化转型战略合作协议——跟华为探索车联网的联合应用创新,跟腾讯构建网络安全云车端一体化平台,跟百度巩固和深化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等等。比如,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萝卜快跑使用的车辆就为与一汽联合打造的红旗EV。另一家大国企东风汽车在更早的年、年就分别与华为、腾讯牵手。围绕下一代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出行、自动驾驶、高精地图等领域展开合作。长安、广汽、北汽、吉利、长城等也纷纷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牵手。它们的目的和心思,都是希望借助后者的研发、技术、与用户交互的经验,提升车辆的智能程度。不过,与科技巨头合作也有一定争议。一是成效会有多大,二是传统车企是否会陷入被动。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被投资者问到,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陈虹表示:“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上汽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掌握在自己手中。”“灵*说”一出,引发热议。大多数网友是理解和支持上汽这种想法的。不过,在与科技巨头合作上,上汽是走在前列的。早在年,上汽就与阿里巴巴就“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双方计划整合阿里巴巴“yunOS”操作系统、大数据、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和上汽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合作绝非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产品、技术、资本层面。上汽与阿里共同出资打造智己汽车,吉利与百度成立合资的集度汽车,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推出阿维塔,北汽极狐与华为深度捆绑......02忙着投资“买买买”也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常用方式。实体零售领域,曾经的苏宁、国美也买下、满座、红孩子、库巴等电商网站。既不差钱,又想掌握主动权的车企,自然也热衷于“买买买”。财报及公开数据显示,年,上汽营收.5亿元,净利润.3亿元;一汽营收亿元,利润亿元;广汽营收约亿元,净利润73.55亿元;北汽营收.16亿元,净利润.51亿元;长城汽车营收亿元,净利润67.3亿元;吉利营收亿元,净利润43.53亿元;长安营收.42亿元,净利润35.52亿元......车企的买买买,主要分三类。一类是投资关键零配件。传统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是最重要的零部件,新能源车时代,动力电池稳居C位。有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中,动力电池成本大约占到30%-40%,甚至直接影响到整车定价。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售价整体上涨,就是受动力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上涨的推动。一汽、上汽、吉利分别与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推动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今年2月,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在长春开工。合资公司中,一汽占股49%,比亚迪占股51%,项目总投资亿元人民币,总产能45GWh,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满足万台电动车配套需求。除了与电池巨头合资,也有内部电池业务独立出来运营的。比如比亚迪弗迪、长城蜂巢。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店大欺客”,保障电动供应链的稳定。车企之间、车企与电池巨头之间“脚踩两只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宁德时代就分别跟上汽、一汽、广汽等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而一汽也分别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而长安汽车也于年投资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宁德时代与一汽合资公司)。第二类是投资能提升其智能化程度的公司。汽车“新四化”催生了多家独角兽企业,它们专注汽车芯片、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这些技术创新又离不开车企大规模的落地应用。于是有钱又有落地场景的车企和缺钱又缺场景的独角兽企业,彼此“你情我愿”。早在、年,国外车企就开始对独角兽企业的投资。比如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在年就获得蔚来、戴姆勒的投资。截至目前,上汽集团、通用汽车、丰田等等均投资了Momenta。近两年,国内车企通过成立资本运营及股权投融资平台,或者联合多方发起围绕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汽车芯片等创新创业企业的战略投资。比较典型的有广汽投资禾多科技,一汽投资小马智行,长城投资地平线,一汽投资芯擎科技等等。不夸张地说,没有哪家车企缺席这场投资独角兽的盛宴,连宇通客车等商用车集团也投资了文远知行。第三类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在用户体验上,即用户满不满意。在小米、OPPO等一众手机厂商造车之际,车企也开始“复仇”。7月4日,吉利正式收购手机厂商魅族。吉利旗下星纪时代获得魅族科技79.09%控股权,实现对魅族的单独控制。吉利控股董事长、星纪时代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经过大量市场验证的软件创新应用载体。布局手机业务,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想造手机的车企不止吉利一家。据媒体报道,原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已加盟蔚来手机业务,蔚来手机团队设于深圳,已在进行人员招募。作为未来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两大智能终端,汽车在用户体验上相对手机还差很远。而且,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通过手机研发,提高车载场景的用户体验,不失为车企面向未来的一种捷径。结语
忙意味着车企还有精力,还有资金“折腾”,也代表着车企不服输,不愿掉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意愿。那些不怎么忙的车企,大概率是要掉队的。比如一些车企开始为造车新势力“代工”,变成别人的生产车间,没有了主机厂的风光。随着阿维塔、问界等华为inside的汽车陆续上市,未来两三年集度汽车、小米汽车的量产上市,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较量将真正开始。希望现在的忙,能给它们带来足够战斗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