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访谈说了很多,包括荣耀独立的背景,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外部质疑的声音,内部的解决方案,荣耀的快速崛起,以及荣耀对于未来的布局,等等,折叠屏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点。
赵明总调侃的荣耀不行了,要完蛋了,肯定起不来了,这个声音在当时的知乎也是一种主流;
作为当时少数坚定看好华为的知乎答主,我给出了我的理由和观点,最核心的是荣耀是华为终端一部分的独立,是体系能力的独立,从研发到渠道,从供应链到技术,这个体系一定可以起来。
但这个并不能说服一些固有偏见者,而作为荣耀的掌舵人,我相信赵明总的感受肯定更深,当然后续的故事我们很熟悉了,荣耀强势逆袭,走出了完美的微笑曲线,用微笑和成绩来正面质疑的声音,而到现在,荣耀真的起来了,也就算是当年吹过的牛变成了前瞻性的预测了。
研发是华为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也是新荣耀的底气所在,而关于折叠屏的研发投入,本质也在这里。
我们去看手机这个行业,真正走上行业巅峰的其实是五家,摩托罗拉作为手机发明者占据了最初的领导位;诺基亚在2G时代发力,后来居上;iOS谷歌引领了现代智能手机的潮流,苹果三星双双脱颖而出,然后是华为。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家都是技术突破为先导,研发引领,产品为核心,然后赢得市场。
前面四家都是在行业大变革期,抓住机遇后来居上,而华为则是在智能机开始趋于成熟之后,用强研发驱动,直道超车的。而其最大的底气其实是不计成本的疯狂研发,在营收只有苹果的1/3的前提下,总研发投入超越了苹果,研发投入营收占比在年达到了惊人的22%。
作为从华为体系独立出来的荣耀,以及曾经的华为终端下的掌舵人之一的赵明总,对于研发的价值认知,必然是足够深刻的,而这个事儿,很显然被新荣耀继承下来了。
也许会有人对这个点提出质疑,觉得现在的荣耀似乎也没有展现出特别强大的研发实力嘛,高端依然在路上,这里的原因其实是时间。
研发投入的本质是投资未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东西,我们从全行业来看,荣耀依然处在追赶阶段,但如果从荣耀独立之后的进程来看,荣耀的追赶速度非常快,而这种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应该会慢慢感受到的。
20年底新荣耀独立的时候,市场份额最低跌到了3%,几乎是一无所有,但到今年的Q2,荣耀中国区的出货量已经是第一了,我们今天去看这个东西,觉得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但站在20年底荣耀独立的时候去看,我们一定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当时很少有人真的认为荣耀可以做到这一点,直到荣耀真的做到了。
回到问题本身,这段话说的其实就是荣耀对于研发投入的坚持,或者说,研发能力对于一个科技品牌的意义和价值,荣耀是20年底独立的,然后在22年初的时候就推出了MagicV,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了,且,MagicV整体的完成度非常不错,无论是产品能力,还是厚度重量控制,在当时都做到了非常不错的水准。
所以,第一个问题,折叠屏高研发投入的原因及意义
折叠屏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产业链上下游都不成熟,大量的问题需要终端厂商和上游供应链一起协同解决,甚至部分关键的技术难点需要厂商自己去解决。
另一个关键点是折叠屏是一个可变形态,它的工作中会面临不断的展开和折叠工况变化,这个过程中,整个的屏幕结构的受力是非常不稳定的,为了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里需要做大量的结构调整和产品验证。
以及,为了满足特定的结构设计和产品目标,部分元器件还需要单独定制,这种定制元器件的价格要比成熟的产品贵很多。
所以对于各家第一台成熟的折叠屏手机来说,10个亿的研发费用也不难理解。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供应链上的成熟方案,或者等待供应链成熟之后再去做,这样费用会更低一些,性价比更高。
但问题在于,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开拓和创新本身就是其最酷的基因,大投入带来的先发优势,一方面可以更快占领市场,同时也可以形成更好的品牌认识和用户印象。
高研发投入的目的是速度,以更快的速度介入市场,更快的速度推出成熟的产品,更快的速度把价格探下来。
所以我们看到,在新荣耀独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推出了第二代的横折屏手机,在做到行业内最轻的机身的同时,把价格拉到了。
荣耀为了最更轻薄的折叠屏手机,把铰链结构做了大幅度的优化,把转轴铰链支撑结构的92个零件减少到只有4个。化繁为简是很难的,尤其是你要保证整体的体验不下降。
在做到行业最轻的内折方案的时候,荣耀MagicVs整体的体验并没有妥协,大屏旗舰,行业内最大的电池,全焦段三摄等等,内外双前置摄像头,等等,都保留了下来。
折叠屏是一个全新的赛道,而这对于所有的厂商来说,都是从头开始的,那也也就意味着,谁能走得更快谁就有更多的机会,而不再是,别人走得太早,追起来太难。
赵明总说,传统直屏进入了微创新时代,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苹果,迭代产品的变化也很少,但折叠屏不是,折叠屏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结构的稳定性、屏幕折痕、重量厚度、系统交互、生态匹配,等等。
MagicV是第一步,把整个产品的完成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MagicVs是第二步,在减重这件事上,荣耀给出了业界最优秀的回答之一,那么接下来呢?面对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问题,该怎么去解决?这个依然还是落在了研发上。
所以10个亿看起来很多,但如果说,你想要在折叠屏这个新的赛道上走得更快更远,接下来的投入可能会远不止10个亿,且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能力构建、和合作伙伴的协同,等等。
到目前为止,这依然只是个开始,荣耀依然是一个完全独立不到两年的新科技品牌。
研发投入这个事儿是实打实的,是没有性价比可言的,且是真正投资未来的,现在研发正在进行的东西,我们可能得一到两年之后才能在市场上看到,又或者,我们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一到两年甚至更久以前种下的因。
第二、研发是新荣耀最核心的底气之一
20年底新荣耀独立,本质是华为终端的一部分的独立,华为五个研究所成建制划转,研发人员超过了50%。
至今,荣耀研发人员超过了人,研发人员占比60%,研发投入营收占比是友商的1.5-2倍,当然,这个倍数不是和老东家比。
荣耀另一个优势是华为体系的一部分独立,而体系能力,恰恰是华为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和底气所在,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华为的一系列的成果,本质是体系能力的果,而不是因。
虽然新荣耀独立才一年多的时间,但荣耀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研发成果。
比如行业首发多主摄融合计算摄影技术,能够实现全焦段的优秀画质体验,而在非原生焦段上的画质劣势,恰恰是目前连续光边无法进入手机现状下的影像痛点之一。
比如自研计算摄影平台HONORImageEngine,一方面是多镜头的信息统筹,另一方面是不同芯片平台的能力适配,目前来看,荣耀的旗舰影像能力还在发展中,但计算摄影的核心能力解决之后,后面的发展就会平稳很多。
比如MagicRing信任环解决方案,打造了荣耀荣耀自己的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身份认证体系,实现跨系统多设备可信互联,使服务在设备间智慧流转和共享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是MagicOS7.0的核心支持之一。
比如MagicLive智慧引擎,基于场景感知、用户理解和意图决策三大核心能力,实现打破人、环境和服务之间边界的平台级AI解决方案。也是MagicOS7.0的另一个核心亮点。
比如荣耀国家级示范工厂—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为荣耀的主力和旗舰产品提供生产端的质量保障。荣耀的产品质量这个事儿大家很容易感知,而背后当然是对质量控制的精益求精。
第三、关于荣耀双轮驱动的理解
赵明对于荣耀的战略,提出了双轮驱动的理念,荣耀对双轮驱动的解释是“双轮驱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不断理解消费趋势,倾听消费者真实的声音,基于消费者体验去做产品。另一方面是在技术上加大投入,坚持突破创新,通过前沿科技引领消费者体验升级,把硬核的科技力转化成消费者最需要和最期盼的产品力。
这个双轮驱动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一个是需求把握,一个是需求满足,而这个事儿,在荣耀过去两年里的很多东西上,我可以明确感知到。
比如荣耀X40,在这台机子推出的时候,我是这么评价的:
这么说吧,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所有的厂商在做同价位产品竞对分析的时候,一定不可能绕开这台机子,谁要是绕开了,要么是厂商本身影响力很小,做得是非常小的细分市场;要么就是竞品竞对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是失真的。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如果你是游戏发烧友,我觉得还是尽量选择红米Note11TPro这种搭载天玑平台的机子,尤其是对于吃性能的优势,这玩意儿完爆骁龙。
但如果就是普通用户,没有某方面特别高的要求,在同价位上,X40,或者说,X40这样策略的机子,一定应该出现在你的备选名单里。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
这篇文章不是约稿,也不是吹荣耀,就单纯觉得荣耀的市场理解和产品决策做得真棒,值得所有的竞对友商好好分析,好好想想,在今天的手机市场,想要赢得市场,在渠道、品牌、宣发等要素之外,单纯的产品策略上,到底该怎么打?
我们一直说,一台优秀的产品,一定是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和高水平的用户需求满足,是真正理解用户需要什么,然后去产品和技术去满足需求,而荣耀X40,在-价位,显然交出了一份绝对的高分答卷。
真的,非常震撼,荣耀过去一年多的强势崛起,除了华为品牌的延续、除了渠道体系的构建,在产品策略选择层面,在用户需求把握方面,真的做得很棒。
而现在我们再去看各家在-价位的产品布局,是不是开始走荣耀所定义的产品路线了?
终端厂商是最贴近消费者的,对消费需求的变化感知最为深刻,也是最能够提出适合的用户解决方案的。
用户认知是航向,研发能力是动力,在这一块,荣耀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
当然,新荣耀依然处于成长阶段,依然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整体的框架、重研发的价值观、企业架构和组织体系建立之后,接下来的其实就是按部就班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