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吴言老师的专访,他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项目管理中的规模化敏捷,几个规模化敏捷模式在使用中的对比,以及和ACP的区分,ACP学习的适用方向,非常的干货,我们一起往下看。
吴言老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
10余年IT相关从业经验;
曾供职于大唐电信、中国石油、中国电信等顶级企业IT线、经验覆盖了**、*队、能源、影视、工控、物流等不同行业,有大型系统产品的运营和维护性需求、实施交付、运行维护经验,有管理型产品的专家顾问经验,初创产品的策划和设计经验,以及软件产品的交付组织管理经验;
作为内部顾问,主导了隆正信息内部的SAFe转型并完成了案例梳理;
作为演讲嘉宾参与TiD大会、中国软件技术大会、TiD大会、PMI中国大会。
01.初始敏捷
Q:吴言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敏捷人CLUB》的专访,您是敏捷进中国后的第一批践行者,对于敏捷的理解和实践肯定都非常的丰富,今天主要想和您聊聊这几大块,第一、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敏捷的;第二、谈谈关于规模化敏捷和ACP之间的一些看法,包括您现在的一些实践情况等?
吴言老师:大家好,我是吴言,很高兴有机会给大家分享我对于敏捷的理解,希望对于你们有用。
其实我们现在谈起敏捷,还是有很多场景会谈到敏捷项目管理的交叉场景,我在念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时候,当时就已经看到这个领域了,但是,当时我自己不知道后面会不会用到这个地方。然后16年的时候,学组织级项目管理,机缘巧合,一并去进修了一下敏捷方向的课程,这样的话,从那时候,就从纯粹的项目管理方向变成了敏捷项目管理双方向。
紧跟着就被朋友问到了一个问题,敏捷下我们怎么做项目群管理,就这样17年就参加了国内首批SAFe敏捷框架本土培训,这样,我就彻底走上敏捷这条路了。
敏捷这个事,对于在中国的实践水平来说,我当时应该算起步比较晚的。因为真正的敏捷软件的开发实践,像我们经常说的极限编程、结对编程、做个持续集成,做小批次交付,最早实现这些东西的人,国内圈子早到03、04年,就已经有人在接触了。
敏捷宣言是01年提出来的,在03、04年,就有人以“敏捷”的概念来接触敏捷了,而不是单纯的做一些有效的做法。相比起那些前辈来说,我是非常晚的学习者,但我非常有幸,赶上大规模敏捷框架进中国的契机,然后成为了首批国内的参与学员,通过努力完成了国内的第一个官方发布的案例,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在这些跟我同批的敏捷的这个学习者来说,我是幸运的。
Q:那后来加入之后,您对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兴趣,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一直在这一领域的?
吴言老师:因为敏捷本身跟我们“传统”的项目管理的做法和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在敏捷里边,我们不谈人和人之间怎么设立层级,怎么通过管控的手段去管理,不谈怎么去运用权术,相反的,它是我们大家共同营造一种团队共赢的气氛,由团队氛围的打造者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然后让大家产生一种工作的热情,它是这样去工作的。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又能经常看到我们的产出,能经常看到产出的改善,团队士气因此进一步提升,这种做法,会给人一种由衷的喜悦感。我接触敏捷之后,就觉得这个是比我之前研究的项目管理这套东西,更适合我去追寻的方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02.规模化敏捷与ACP
Q:那您这边跟我们谈一下,规模化敏捷,包括ACP,这两块东西的运用,以及实际工作当中的一些好处吧。
吴言老师:ACP这个认证本身,对敏捷一线实践者来说,就是为我们去打造一个非常良好的知识基础。因为ACP他不是一门单一的知识认证,它是一个知识合集的认可,它包括的是什么?它包括的是在那些经典所提出的年代,也就是敏捷宣言诞生的年代,高效的软件工程实践者们所遵循的一些良好实践。那些良好实践,放到现在,有可能我们国内没用过,或者说我们已经不这么用了,或者我们有更好的做法。
认证里的知识集不是为了让我们照搬的,但是ACP给大家最大的帮助是,你理解有敏捷的存在,你理解敏捷它最初提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能在一个非常广泛的范围之内,去建立对敏捷认识。
相比起市面上另一个流行的敏捷的基础认证,CertifiedScrumMaster认证,ACP的特点是,它把知识讲的比较全,就是你不会局限的认为,敏捷就是我在做Scrum或者是Scrumban,或者是Scrumban极限编程。(CSM认证本身并不给人这样的认知,但是面试官面试那些只认证CSM的纯Scrum实践者的时候可能会导致这样的误解。)你不会有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认知。
你会了解到,敏捷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我们有一系列可用的工作模式,那这些工作模式有些是实践,有些是框架,实践性的,比如说极限编程,包含12种或者13种做法,然后再比方说Scrum,它是一种指导框架,你可以按照他的这个框架,参考这个去运行。
ACP会给大家一个非常全面,稳固的一个基础,学完后你对敏捷的基础是非常牢固的,但是有一点,ACP的考试跟实践之间的鸿沟,比PMP考试跟国内项目管理实践之间的鸿沟,其实还要稍微大一些。
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ACP因为要兼顾大量不同的敏捷实践,所以他并不特定聚焦在哪1到2种实践方式上,但实际上我们在企业里落地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实践集合的,所有为什么国内一说敏捷,大家做的要么是Scrum,要么是看板,用户故事,然后极限编程里边的少数实践,比如说小批次交付,还有条件允许的话大部分人会推持续集成。
那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在推,因为这个东西可以“做”,这个东西比较明确,这个东西你能做出看的见的改变,但实际上这不是敏捷的全部。这个东西靠什么去弥补呢,这个东西靠另外一个东西,就是机构给大家讲解,每个机构的老师,他发现ACP的这个知识框架本身,存在着这种零散不够结构化的遗憾,所以培训机构的讲义上,会帮助学员去弥补,就是帮你把整个的这件事梳理成一个完整的,你能理解的,跟项目管理更加接近的这样一个状态。
这样比较好类比嘛,跟据原有的实践,然后从ACP到Scrum,团队级Agile到SAFe框架,当然我不只擅长SAFe一个框架,我至少还擅长Scrum
Scale框架,并且我对所有的国内市场上提到的框架,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那在这个广泛的知识之上我对大规模敏捷跟我们在ACP里面讲的敏捷的认知,我的理解是什么呢?我理解说,ACP就是带你进入这么一个状态,告诉你,敏捷可以是怎么样,告诉你团队可以是怎么样。这是最初的敏捷能带给我们的。然后,我们现在在谈的大规模敏捷,尤其是我擅长SAFe框架。SAFe框架的立足点在于,如果你的小团队敏捷了,那你的企业将如何运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级的东西,这两个层级差的真的比较多。中间你至少跨越了几个层次。我们敏捷在课程上,一般会学到5到11人的小团队,然后中间会有一个稍大一点的团队,以往的课程里边会讲,scrumofscrums。你用这种方法,把多支小团队组成一个大团队。
但是当多支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比如说我们建立待办事项列表,具体的待办事件跨层级的时候该怎么处理,Scrum上没有特别说明,它只是告诉你,你可以这么去跑,但是,具体怎么跑,原版Scrum上面说,它依然是Scrum,就没有了,那你需要自己去为它做填补。
SAFe跟它形成的鲜明对比就是,它的里面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操作手册,在外企里边叫Playbook的东西。它会有一个完整的玩法说明书,包括什么层级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什么的人在哪方面统筹,帮助大家去建立一致性消除分歧。
5到11只小团队组成一个敏捷发布列车,我认为比较大型点的团队,完成一个稍大一点儿的产品,他就是这种交付。但这个在我们ACP的课程里面,我们是建立不起来这么清晰的一个概念的,而且从ACP的课程到内部的应用过程,除了团队的规模不一样以外,他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跃迁。
在ACP里面,5到11人小团队,然后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你的团队自组织做的好的话,你可以组成稍大一点的团队,可以对它进行扩展,一切依赖于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SAFe里就会简单很多,你5到11人,然后10到人,然后多团队,搭一层级出来需要怎么样的沟通、人员延伸、联动机制,照着操作手册,结合一些关键指导就扩展出去了,可以直接按照价值流,把不同的业务方向组织起来了。
所以,我们在ACP里边,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面向交付的东西,有点像PMP,指导“项目”交付。(当然这可能是我自己的一些认知的局限)我认识的ACP带给大家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些我们怎么用敏捷的的方式,达成更好的交付,但实际上我现在在讲的已经不只是怎么达成更好的交付的问题了。
围绕价值达成更好的交付本身,很好,但还不够,我们要企业从这种敏捷的方式的交付,从单点的改善里面,形成企业整体获益的局面,这个是我们在SAFe里面,最为关键的作用。
对SAFe在市面上充满了各种非议。批评者认为,SAFe把它做得太复杂了,失去了简约性,失去了优雅,而且,这个东西看起来太自上而下了。实际上,我自己,学习和践行这么多年SAFe之后,知道SAFe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说的,SAFe也没有说,你就定在大图的那个样式;或者说如果你做到大图了,你就SAFe了。其实这个不是它的本意。它只是说,如果要成为一家精益经营的企业,你要借由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你要找到自己如何去实现业务的敏捷性。
这点我们在小团队的敏捷里边其实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最初提出的敏捷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最初提出的敏捷是因为,当时最早签敏捷宣言的那17个人里面,有人对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这件事,感觉到心中不安,觉得应该避免直接使用轻量级这样的词,所以他们选了一个词叫敏捷。
所以,以往的敏捷,或者说在软件开发行业者里面,那个比较纯粹的敏捷,它是一种基于轻量级的思想,更好地去交付、更好地去围绕价值去进行交付的这么一种心智模式、思维模式,然后遵循这种心智模式有一系列的这种交付实践。
但我们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止是你怎么去解决软件交付的问题,你还要确保这种交付是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什么叫商业价值,你不止要上线,你上线之后,还要让你上线这个成果能卖钱。你不光这次能卖钱,而且我还希望你能持续的卖更多钱。我希望你的商业模式构建在你的敏捷的这个成果之上。
那这时候,你该怎么去持续的创新、持续的改善收益,这是我们从SAFe框架里面获得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有批评者认为他不够纯粹,但对于企业来说,去拥抱这样的思想其实更加务实。
03.SAFe、LeSS、DAD的对比Q:那您觉得他跟LeSS比起来,有什么区别呢?这方面的话,因为很多学员对这方面其实不懂,因为现在产品好多个,不只是SAFe一个。
吴言老师: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框架里面,就属LeSS和SAFe打的时间最长了,其实这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解,LeSS的宗旨是什么,它的宗旨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去解耦,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降低系统之间层级的复杂性,我们尽可能地去减少这种依赖关系,围绕着价值做精简的这种设计,然后在这种精简的组织设计的思想之下,提升你的交付价值,优化你的价值实现过程。
LeSS当然也可以不止局限于技术环节上,但是系统工程的这种思考方式,确实是开发等类似工作者会比业务工作者更容易理解它的设计理念。
那相比SAFe就完全是我们在大型的企业里面,我们要怎么样把它的层级结构转化成一种柔性的治理结构。对于经营者来说,他若是到治理这一步了,其实把企业的层级瞬间打散是个很危险的行为。经营者看SAFe和LeSS,就是两者在解决完全不同的问题。
LeSS在执着地降低复杂度;而SAFe应用的点在于,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一下子消除复杂度是不可能的,那我怎么样在容许复杂度存在的基础之上。我给你一种方式,让你不用去正骨(根本性地打破组织设计)也能享受到一定程度上敏捷带给你的改善。这两者基于的思想,还有他们涉及的范围是不一样的。LeSS有直接支撑的更多的还是产品交付,而这个SAFe它已经将手触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Q:我们不能说它谁好谁坏,两个东西其实都有各自的特色。
吴言老师:没错,有些地方我们该瀑布的还得瀑布,比如说我修万里长城,我敏捷一下,可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收益,再比如,我们有10万亩的树林要栽,它可能也不会有特别的收益。所以SAFe里讲过这么一个问题,说我们企业里边有两种决策类型,一种可能是很长时间才决策一次的,或者是这个决策一旦下了之后,我们可以几年不去大幅度的调整的,又或者是,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的规模越大,越合算,比方说你是集中采购还是零散采购,像这几种情况下,我们不一定要去做那种所谓的去中心化举措,因为这个时候有非常明显的规模效应。
所以没有一个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没有一个解决方案说用我这个解决方案,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肯定的。在行业里面传得最广的就是,诺基亚的“敏捷之路”,诺基亚是LeSS诞生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诺基亚在有一段时间之内,他发现LeSS在它的有些条件上,解决不了它的问题了,他们也(局部地)转向过SAFe,后来又走了SAFe几年之后,他们发现规模继续扩大的时候,SAFe也不能特别好的解决它的问题了,于是他们又转向了一个自研的一个方法。
所以,在大规模敏捷这个路上,就跟我们聊所有的管理话题一样,管理有对错之分吗?管理从来没有对错之分,管理只有适用不适用,框架有好坏吗,没有绝对的优劣,它只有谁适应这种场景之分。
Q:那吴老师还有一个DAD(DisciplinedAgileDevelopment)您了解吗?这东西跟前面差别在哪里,也希望您帮我们科普一下。
吴言老师:我们一般把它翻译成规范敏捷,然后规范敏捷开发这个内容,我跟那边也有联系,他们从SAFe的阵营里面,拉了一员大将过去,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叫AlanShallowy。他们把这个人从SAFe的阵营,拉到DA的阵营。Al早年间,在SAFe上也做了不少贡献,作为两边都有比较深度了解的意见领袖,他对DA跟SAFe做了很多的对比。
然后我们从现在的这个局面上看,现在对DA的了解和对SAFE的理解上看,SAFE是给企业画了一个完整运行的蓝图,相对来说一种模式化的蓝图,而DA说我就干脆不给你预设,我不跟你预设你的运行框架是怎么样,我就纯粹给你提供一个工具箱,我保持敏捷本身的纯粹性,我不做过多的假设,我也不用那么强烈的跟Scrum强绑定的这种角色称呼,那DA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这个理念就是想要更加务实的去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其他框架都有偏差,我们发现其他框架的实施结果的适用性都有局限。作为DisciplinedAgile来说,我们希望回避这些局限,我们希望大家不要掉到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中去,大家不要被一个特定的东西套住。
与此相反,我给你提供一系列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这几年在项目管理或者敏捷上都特别爱说的赋能——我去赋能你,我给你提供一系列的工具箱,提供一系列的路线图,我通过这个来赋能。我让你有能力去规划,我们的敏捷应该是什么样,我们的敏捷运行秩序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敏捷开发里边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等。
Q:它其实是整合了一些模型、模式这些东西,然后精减一下,然后让你根据这块地方模型去套用,然后再把它改变成自己的模式,它其实是这个意思,包括很多工具,它等于是一个BOX感觉,这个直接给你一个案例加BOX,是吗?
吴言老师:据我所知,以前的DA首页也有个大图,然后现在的DA已经不去强调它那个全景图,不去强调它那个模型了。我们知道,SAFe有一张大图,然后LeSS有一全景图,Nexus有自己的一个全景图,然后Scrum
Scale有一个双环图。相应DA以前有一个多层级的图,但是现在DA已经不把这个东西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