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埃尔特订阅号(ID:Arete_edu)
作者:李小萌
资深媒体人、五岁女儿的妈妈
“阅读补丁”经埃尔特订阅号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前阵子,我女儿的幼儿园,有一个颇为流行的物件,一个电子水壶,或者叫智能水壶。有着好看的外观,上乘的材质。最吸引父母的是,只要装一个app在手机,就可以在下午接孩子的时候,第一句话便是:“宝宝,今天怎么喝水那么少?”最吸引孩子的是,水壶电子屏上养着的电子宠物,可以因为自己喝水多而更活跃,同时还可以和小伙伴联机喝水和PK。
因为我天性的警惕,我没有让女儿加入潮流,女儿提了一次也就作罢。后来,她从好朋友那里得到一个那样的水壶作为礼物,我就没有理由屏蔽了。于是,使用这个水壶的第一个上午,她喝了平时3倍的水,去了平时三倍的厕所,并跟我说:“妈妈,我好难受。”之后,女儿对这款智能产品的好奇与兴趣大减,我也在适当时候,又帮她换回了普通水壶。
这个“智能”水壶,好像一个教育的寓言。
1
价格高于实际价值,多一个。
2
构成教育资源不平等,即便同一个班的孩子,你有我有他没有,虽然这个资源本质不见得是好的,但造成了表面的不平等。
3
曲解教育的目的:喝水是生理需求,现在变成了竞争,且筹码是自己的胃容量。
4
统一的评判标准。多就是好。
5
奖惩式的训练手段:喝水是有内在动机的,这个游戏的介入,通过奖惩手段,改变了内在动机,并过早地在孩子内心植入不必要的竞争。
6
不信任。信任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可以想象,当孩子放学扑向你,你一句今天喝水怎么这么少,孩子当时的感受如何。我们说,要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而这还仅仅是喝水。
你会说我太能上纲上线了吧,是的,处女座一针见血的特质,我确实欲罢不能。
作为一个五岁女孩的母亲,我和所有母亲一样,希望孩子得到理想的教育,但究竟什么是我心目中里理想的教育?我给出一个模糊的感受:
1
把孩子视作一个完整的、全知的灵*去尊重,而不是所谓的“未成年”;
2
把孩子当做是一粒有着自身生命走向的种子去扶植,而不是一张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
3
把孩子理解为需要与之建立界限的生命的礼物,而不是成年人的所属物;
4
相对于给他们灌输可量化的知识,更看重动机、方法、路径的建立。
这是我凭借我的有限认知,擅自总结的。但具体到现实,又有很多现实的无尽的纠结。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担心学业进度太过整齐划一,挤压孩子的创造力;上民办或国际学校,担心太过放松,孩子不再吃苦耐劳,中文、数学基础薄弱;上课外班,担心挤压孩子运动游戏时间;不上课外班,担心孩子被同伴碾压;学英语,怕影响母语的深度开发;不学英语,怕英语启蒙晚了;有选择,是选择焦虑症;没选择,是没选择焦虑症。
成为父母的快乐,有多少都在这纠结焦虑中消磨了。
这是李小萌的女儿在一棵几米高的树上
世界上有没有理想的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一篇公号文章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文章,芬兰教育被称为世界第一的教育而备受
不能不说,这真是太动人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拿这个事情和一位加拿大人交流时,他完全没有我的这种浅薄的感动。他说,如何评价所谓最好的教育?芬兰有什么伟大的人物?他们发明什么?也许芬兰的现行的教育制度只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开心而已。一边说着,他一边着手去搜索芬兰知名企业,结果中最著名的就是诺基亚。于是他又去搜诺基亚的成长历史,得出结论说,你看,诺基亚的辉煌出现在二十世纪末,那带领它走向辉煌的领导者,无疑是接受的传统教育,而不是芬兰现代教育。
先不论他的分析是否准确客观,他的批判意识和思考路径,已经让我笑了。我和他貌似在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我们都说到了所谓“传统教育”或“教育创新”,但相同的名词背后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我知道,在教育这个世界通行的话题上,每个人的理解、出发点、参照的现实,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一个人人认可的理想教育,存在吗?或者说未来会出现吗?这是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有一本书,《教养的迷思》,卷首引用了纪伯伦的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
因为他们的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当我们讨论教育的时候,让我们以这诗为参照。
《
所有人》推荐阅读
芬兰驻华大使馆:拥有世界最佳教育体系的芬兰即将进行教改,为什么?
芬兰废除分科教学?这才是你应该知道的真相丨深度解读
好奇|芬兰的幼儿园怎样带孩子?
真实的芬兰课堂教学究竟什么样?2位芬兰教师,37个中国孩子,4个半小时的现场教学来了(附直播视频)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