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观点──聚焦国内外产业大事件,汇聚中外名人专家观点,剖析行业发展动态,带你读懂未来趋势!
大家现在买手机,除了外观拍照性能,最看重的应该就是屏幕了吧。如今安卓阵营,没配块三星2K屏幕,都不好意思标榜自己是旗舰机,就连元的红米K50,都用上了2K柔性直屏,焊死了年的性价比大门。
不过最高端的苹果依旧我行我素,不仅不用2K屏幕,还在3月发布会上拿出了新款iPhoneSE,它的屏幕分辨率只有可怜的x,约等于P。
是的,你没有听错,年的苹果还在用着P屏幕,要知道这玩意的起售价可是元,还是极度抠门的64GB版本,说是昧着良心赚钱都不过分吧。
苹果为什么还在沿用这个“古早”分辨率,这事呢,还得从初代iPhone说起。
年,乔帮主拿着iPhone2G登场,它搭载了一块×分辨率的屏幕,PPI仅有,放在现在是妥妥的马赛克,但在当年已经算得上高清,同年诺基亚的机皇N95也只用了一块×分辨率的屏幕而已。
对于功能机来说,iPhone的出现简直是降维打击,不过随着各家手机厂商的奋起直追,iPhone在硬件上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甚至还在屏幕这块出现了劣势:年底发布的摩托罗拉Droid就采用了一块×分辨率的屏幕,比同年的iPhone3GS更加高清。
而流媒体平台与移动视频的快速发展,让iPhone换用更高清的屏幕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即使顽固如乔帮主,也得向现实低头。
但是这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iPhone2G到iPhone3G再到iPhone3GS,三代都沿用了一块相同分辨率的屏幕,不管是iOS的系统UI或者是AppStore里数以万计的App,都是根据这个分辨率来进行适配的,如果简单提升分辨率,系统可以靠苹果自己努努力,但对于第三方App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了。
年,乔帮主带着iPhone4登场,在这场发布会上,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视网膜屏幕。
别误会,这可不是在视网膜上放屏幕,而是说,iPhone使用距离通常为10-12英寸(约25-30厘米),而当屏幕像素密度达到PPI以上后,普通人类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iPhone4的屏幕分辨率是×,PPI达到了,当然就是第一款视网膜屏幕的产品啦。
而为了解决适配相关的问题,iPhone4还引入了逻辑分辨率与缩放因子这两个概念。
iPhone3GS的屏幕分辨率为×,而iPhone4升级到了×分辨率,但在系统层面它沿用了×的分辨率,显示内容和3GS一样多,也就是沿用了×的逻辑分辨率。
由于iPhone4长边和宽边像素都是3GS的两倍,此时的缩放因子就是2,对于那些还没适配高分辨率的App呢,iPhone4就能用四个像素渲染一个像素,虽然你不会感知到屏幕内容的差异,但视觉效果却变清晰了不少,就像下面这张系统电池部分的照片一样,左侧的视网膜屏幕远比右侧的非视网膜屏幕清晰。
这套规则对于广大的App开发者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因为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分辨率图片的替换升级,而UI等矢量元素可以直接按照比例转换,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自己的App迁移到新手机和新系统上。
如果用更加通俗易懂一点的说法来解释呢,就是在相同的面积里塞下了四倍的像素点,比如下面的这个“L”字母,两侧的逻辑分辨率与显示大小完全一致,左侧用了24颗像素点渲染,右侧只用了6颗像素渲染,由于像素更多,左侧字母在人眼的视觉观感中会更加清晰。
当然,苹果的这套逻辑分辨率与缩放因子结合的好处不只是更清晰而已,它还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不同型号间显示效果的统一性,比如后续的iPhone5,它和iPhone4的像素密度保持一致,只是屏幕比例从3:2变为16:9,所以不管是逻辑分辨率还是物理分辨率,只需要简单拉长即可。
从iPhone3GS到iPhone4,再到iPhone5,虽然分辨率一改再改,但放到主屏幕中,只是多显示了一行图标,不管是用户还是开发者,学习迁移的成本都非常低,更不用花大量时间来适应改动。
不过呢,由于这个拉长版的iPhone4有太多槽点,当时还有各路网友制作了iPhone6、iPhone7乃至iPhone20的恶搞图,要是每年都能在屏幕上多塞一行图标的话,现在的iPhone应该已经成为最趁手的一把防身武器啦。
当年的iPhone6出场时,继续遵循这套规则也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它维持了iPhone4的PPI,不过,由于4.7英寸屏幕是4英寸的1.倍,它的物理分辨率就变成了×,约等于主流安卓手机的P分辨率,为此苹果还单独定制了对应分辨率的屏幕。
是不是很熟悉呢?没错,前面提到的iPhoneSE3屏幕就来自于9年前的同胞兄弟iPhone6……
实际上,不光是SE3,仔细研究一下这张iPhone逻辑分辨率路线图,就会发现前两年推出的iPhoneXR与iPhone11,它们的物理分辨率也只有×,换算下来也是P屏幕,好家伙,苹果这是对P屏幕有莫名的执着。
这时候很多人就要会嚷嚷道,什么苹果的P那能叫P吗,iPhone的屏幕不比安卓2K旗舰差之类的话,微博数码区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咳咳。
言归正传,在iPhone4发布的年,PPI的像素密度远超同期安卓旗舰,但iPhone6发布的年,4.7英寸屏幕下的PPI虽然依旧符合视网膜标准,但已经被同期用上2K屏幕的安卓大屏旗舰所碾压,即使是肉眼也能分辨出它们中哪一个更清晰。
苹果真的觉得P屏幕与PPI就够用了吗?恐怕未必,要是真的够用,就不会在同期推出的iPhone6Plus上把PPI提升到了,而PPI的iPhoneX岂不是狠狠打了苹果的脸?
实际上,iPhone6那年采用P屏幕倒还情有可原,一方面是方便开发者进行适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减轻电池续航的压力,不到mAh的电池即使有iOS系统的加持也很难做到一天一充。
但对于iPhoneSE3,恐怕只有节省成本,榨干定制屏幕产业剩余价值这一种解释了,大家对于iPhoneSE2的那种热情早已消耗殆尽,论性价比iPhone,几次降价的iPhone11明显更香,论小屏,iPhone13mini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年,配备视网膜屏幕的iPhone4登场时,我们钦佩于乔布斯与苹果系统团队的远见性,逻辑分辨率与缩放因子完美契合了移动设备高分屏的趋势,后续的MacBook与iPad也同样享受了这套规则的便利。
年,沿用P的屏幕的iPhoneSE3公布时,大家都对抠门的库克和苹果有不小的意见,所谓的A15“性能小钢炮”也遮掩不了节省成本的事实,为了摊薄这块定制分辨率屏幕的成本无所不用其极。
大家现在讥讽的当然不是P的iPhoneSE3,而是如今眼中只有利润和成本的苹果。(校对/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