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IT创新由终端创新开启,而终端创新又以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每一轮IT创新周期都由新的终端所开启。而每一个终端颠覆式创新,又以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如PC终端从代码输入到界面互动、鼠标操作,智能手机从按键输入到触屏交互。人工智能时代,汽车有望成为应用落地的第一个终端。那么,汽车的人机交互创新将以何方式演绎?过去与现在:汽车人机交互=智能手机交互传统座舱信息与功能碎片化,同时UI设计老旧。仪表盘、中控显示屏、车载信息及娱乐终端等功能分区形成汽车座舱的驾驶操作和信息交互环境,将行车信息呈现给驾驶者。但是,这样功能布局碎片化和复杂操作环境可能造成驾驶者注意力分散,降低驾驶体验。同时,传统座舱UI设计老旧,当前汽车的人机交互正如智能手机前夜的“诺基亚”。汽车驾驶舱的交互现状:汽车HMI(人机界面)被智能手机所替代。传统汽车的人机交互以中控屏为核心,UI设计老旧,按钮和触屏的交互方式安全性低,难以满足行车驾驶需求。这就造成目前汽车HMI(人机界面)被智能手机替代的局面,驾驶员大多通过智能手机来操作车载应用。因此,中控(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厂商)价值被大大低估。未来:智能驾驶舱,定义未来汽车人机交互新体验智能驾驶舱,即以多屏融合(液晶仪表+HUD+中控屏+后座娱乐)实现的交互体验。多屏互动在未来有望由一颗芯片提供运算能力输出,以UI创新设计和CAN总线协议打通为基础,通过液晶仪表、HUD、中控屏及中控车载信息终端、后座HMI娱乐屏、车内外后视镜等载体,实现语音控制、手势操作等更智能化的交互方式。这背后是新科技时代人工智能、AR、ADAS、等技术融入,更是产业IT创新力的释放。智能驾驶舱的概念,意味着汽车人车交互中枢将重回汽车。未来汽车智能驾驶舱的发展方向是人车交互智能化,智能驾驶舱将为驾驶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操作和交互方式,提升行车驾乘体验,有望成为未来汽车设计寻求突破的重要差异化亮点之一。无人驾驶汽车先行者特斯拉最早对汽车驾驶舱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如配臵17英寸中控触摸屏、数字化组合仪表盘等。智能驾驶舱所定义的多屏融合交互体验下,汽车人机入口价值回归。智能驾驶舱,有望成为芯片巨头下一个战略重点在英伟达的规划中,智能驾驶舱与无人驾驶业务并重。根据芯片处理器巨头英伟达的未来展望,未来汽车芯片主要有两枚,一个是智能驾驶舱芯片,一个是无人驾驶芯片。英伟达预测,未来智能驾驶舱芯片对应市场空间(年)不小于无人驾驶,其已将智能驾驶舱与无人驾驶的芯片业务并重。虽然目前智能驾驶舱极少被提及,但已经被英伟达视为未来的战略重点。不仅是英伟达,英特尔的智能驾驶舱业务已在中国悄然落地。芯片领域的另一巨头英特尔近期与东软集团展开合作,二者将共同研发智能驾驶舱领域,全新车载芯片项目落地中国。年10月,英特尔、东软集团和一汽红旗联合发布了智能驾驶舱平台,该方案采用英特尔的新款车载处理器凌动ApolloLake,支持车内硬件和功能的虚拟化,对座舱内的液晶仪表、车载信息系统中控、后座娱乐TFT多屏互动及ADAS等功能进行整合。英特尔通过此举加速布局汽车行业,抢占智能驾驶舱领域先机。终端变革,运算能力先行,芯片厂商暗流涌动。智能驾驶舱的人车交互终端核心是车载芯片处理器,其提供的高性能运算能力将承载车联网应用、高级辅助驾驶(ADAS)、车体数据监控分析、车载信息安全等功能。智能驾驶舱产业链,以中控为基础,软件能力是核心。智能驾驶舱产业链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相对于传统驾驶舱,智能驾驶舱产业中的硬件既包括传统中控和仪表盘,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液晶化的更新升级,又纳入了抬头显示器HUD、后座显示屏等HMI多屏。而软件部分,由于对硬件进行虚拟化同时加入手势与语言在内的交互技术,这就需要底层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服务、ADAS系统等应用的支撑。智能驾驶舱产业链,基于中控,高于中控。硬软结合的产业链使智能驾驶舱功能和技术更加完善,高性能GPU的嵌入使信息呈现更为稳定和高速实时的特征,能够满足未来无人驾驶的产业需求。比之传统中控,智能驾驶舱的多屏融合实现了更多层次信息组合的处理操作和更多样的HMI交互体验,具备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